“当前,我国钢铁行业发展逐步进入深度调整期,应坚定发展信心,保持战略定力,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。”3月25日,在2023(第十四届)中国钢铁发展论坛上,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主任、中国工程院院士卢春房如是说。
如何责无旁贷做好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先行者,与会专家、学者给出了自己的思考。
厘清钢铁行业实现“双碳”过程中几个问题
“2022年对于我国钢铁行业是充满挑战的一年,也是继续深化改革的一年。钢铁行业坚决贯彻党中央、国务院‘稳字当头、稳中求进’总体部署,狠抓降本增效,严控经营风险,努力保持市场供需动态平衡,实现了行业运行总体平稳。”卢春房表示,新的一年,国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,国际格局加速演变,全球经济增速深度放缓,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增多,但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大、韧性足,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。与此同时,关乎钢铁行业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问题,还应进一步加强研究。例如钢铁需求规模预测,其准确性对于钢铁行业发展布局、企业重组、产业升级等工作具有基础性、关键性作用。此外,还应深入研究钢铁行业经济效益提升路径、钢铁资源战略储备量和废钢铁利用率、钢铁行业“双碳”目标实现路径以及非金属材料发展对钢铁行业的影响等。
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、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看来,我国推进落实“双碳”目标需要关注三个问题:
一是摸清碳足迹、落实“双碳”责任。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中的碳排放,主要源于化石燃料的直接燃烧和化学变化。能源是源头,工业是重点。首先应大力调整优化能源结构,抓住重点排放行业和领域,因业施策、因地制宜、梯次达峰;重视并查清碳足迹,直接排放、间接排放、关联排放一并核算,计算我国重点产品的“碳排放因子”。
二是科技创新和应用是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主动力。党的二十大报告对“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”提出重点要求,应尽快建立碳排放、碳足迹的统计监测评价技术体系;应坚持节约优先,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使用;对于各行业已有的一批先进技术,需推广应用产业化;对于一些尚在研发的前沿技术,要加大加快科技创新。
三是注重政策导向,支持落实“双碳”目标。能耗“双控”是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,碳排放“双控”突出能源结构改善,两个“双控”应并行互补、逐步转换、做好衔接;应健全碳排放市场交易制度,建议尽快使“国家核证的自愿减排量”进场交易;应改进完善绿色产业金融服务;还应密切注意国际动向,加强国际交流合作。
政策护航全力促进钢铁行业平稳发展
“建设全国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,也是推动我国实现‘双碳’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。”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碳排放交易管理处副处长刘峰表示,全国碳市场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坚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,以坚持服务大局、坚持稳中求进、坚持政策导向为总体原则,将逐步建立起归属清晰、保护严格、流转顺畅、监管有效、公开透明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。
刘峰说,面临低碳转型挑战,我国钢铁行业应运用市场机制促进低成本绿色转型,从三个方面做好参加全国碳市场的准备工作:一是摸清排放底数。应对行业碳排放现状、减排潜力、企业数据基础等方面情况进行深入评估,摸清、摸准不同类型钢铁企业在各个重点工序环节的排放情况。二是加快制度建设。应配合加快完善碳排放数据核算、报告、核查技术规范和配额分配方案。三是增强数据管理能力。钢铁企业应不断加强碳排放数据管理能力和参与市场交易的能力,要高度重视自身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,强化控排企业主体责任意识,充实碳排放管理人员队伍,切实加强内部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,确保各类碳排放数据质量控制措施在企业层面和重点设施层面落实、落细、落地。